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

蛤蜊虱目魚肚粥

這個粥在煮之前,我在腦中來來回回想著,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粥有著濃郁的蛤蜊和虱目魚的鮮甜味。
於是,我決定把食材都分開處理,等於是先利用食材煮出高湯,再讓飯吸收這些鮮甜味道。果然,這個粥讓挑嘴的小孩快速吃完一餐。
  • 主要食材:
  1. 蛤蜊
  2. 無刺虱目魚肚
  3. 高麗菜
  • 配料:
  1. 烹大師
  2. 魚醬油
  • 作法:
  1. 虱目魚肚加入薑片、魚醬油,電鍋清蒸20分鐘。
  2. 蛤蜊吐沙洗淨後以滾水煮湯。
  3. 另煮半鍋水,放入高麗菜絲、烹大師、鹽調味,加入熟飯。
  4. 再將蒸好的虱目魚肚醬汁以及蛤蜊湯倒入稀飯中,待稀飯慢慢吸收湯汁。
  5. 最後再將虱目魚肚和蛤蜊放入,起鍋。

台南小孩的吃法,就是要加上肉鬆、香鬆之類的…

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

味道。道味

我必須承認我是個愛吃鬼!
無論是需要
慰藉受創心靈、
撫平不安情緒、
激勵萎靡士氣,
或是
犒賞豐功偉業、
獎勵績效達成、
慶祝小小確幸,

不管是三五好友、
家族團體,
或是親密家人、
甚至獨自一人,

吃,
絕對是最好的方式,也是一定要的儀式。
不一定要外食,
為自己煮一鍋自己愛的也可以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最近看了兩本好書,都跟「吃」有關。

一本是美國美食評論家Ruth Reichl所著的《天生嫩骨:餐桌邊的成長記事》
〈Tender At The Bone: Growing up at the Table〉
另一本則是瞿筱葳所著的《留味行》

兩本書都跟「吃」有關,但都不是食譜書。

所有電影、連續劇都會有「吃」的情節出現,
而且出現的次數頻繁。
但是,卻很少有人將所吃的食物說清楚的。故事圍繞在「食物」,但食物卻往往是跑龍套的小小配角。

Ruth Reich在《天生嫩骨》中將她從小的成長歷程娓娓道來,
作者對自己母親的矛盾情愫,
從小努力想博得母親的認同,
卻又非常不屑母親的價值觀。
她認為母親的廚藝糟透了!母親所做的食物是「毒藥」,
總是害別人腹瀉、中毒,
但母親卻無可救藥的自以為是美食家。

Ruth Reich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真正的料理高手,
讓她學會透過美食料理來擄獲人心。

這本書最吸引我的部份並非書中每一章節結束前的佳餚食譜,
真正引領我想一探故事究竟的,其實是作者探討與母親之間的關係。
作者甚至在近年還出了一本書,書名:Not Being My Mother 
這種愛恨糾葛的情愫,相信也是我這一生重要的課題之一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我更愛的是去年年底出版的《留味行》
作者瞿筱葳,父親是知名學者瞿海源教授。

瞿筱葳從小由奶奶一手帶大,
奶奶過世之前,
她和奶奶正處在鬧彆扭快和好卻還沒有完全和好的時期,
奶奶過世之後,
瞿筱葳完全無法面對沒有奶奶的老屋,
些許的懊悔讓她無法坦然面對奶奶的逝去。
看著爸爸曾經幫奶奶做的口述歷史小書,
瞿筱葳決定走一趟奶奶當年的流亡路線。
找尋奶奶做菜的味道,找尋奶奶當年的足跡。
走完這趟旅程,也走完和奶奶的和解過程。 

這本書帶給我非常深刻的感動,讓我想起我的外婆,也讓我有了更大動力想要趁現在和母親重新好好相處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這兩本書透過《味道》道出心中的回憶滋味。好書,與大家一同品味。 


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

家的味道(PART II)

最近,三不五時會聽到友人說:「妳時間很多喔?搞那麼多菜色~」
聽到這句話時,我的內心五味雜陳~
或許,半年前的我,也是這麼告訴我自己的:「我哪有那個閒工夫去搞廚房裡的事...」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(這是分隔線....學馬克的^^)

「爸爸回家吃晚餐」這句口號忽然在我的腦海中迴盪著。
我在想,這年頭若政府再八股一點,
是不是應該會推出「媽媽回家煮晚餐」的口號?
還是務實一點,推廣「家人一起吃晚餐」?

現代人的忙碌真的令人同情
現代人的忙碌也真的令人覺得可悲。

李宗盛和張艾嘉都唱過的「忙與盲」這首歌道出了許多現代人的心聲。
換成現代人的語言就是「瞎忙」。 。。
為了這個家,所以我努力工作賺錢,
我努力工作賺錢,是為了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。 

但,認真想想,「更好的生活」究竟是什麼?

有一位在小學任教,同時也在研究所修讀博士學位的男性友人,
曾經半開玩笑地說道:「我們家小孩從滿月開始便全程OEM外包」
週一到週日都交給褓姆照顧,夫妻倆有空時,就去看看小孩。
偶爾,褓姆也會把小孩帶來給父母看一看。
友人認為這樣的安排才能讓他和太太喘一口氣,
能夠做好工作、顧好學業。

在工商時代、雙薪家庭的社會中,多數的人應該都同意也傾向做這樣的安排。
「將嬰幼兒的照顧工作全程外包」
接著,又是同樣的模式...
「上學進學校,下課進安親班,放假進才藝班,全程外人控管」。。。

這真是「更好的生活」嗎?

我不知道,我還在摸索,
但我想用我的方式來讓家人的生活更好。。。

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

玉子燒(基礎篇)

玉子燒的作法其實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一大堆~
我特地買了一個方形煎蛋鍋,用了三顆(大)蛋,若蛋SIZE小一點就放四顆,
加入一點糖、鹽、一點烹大師、一些水(下次我想試試看加牛奶),然後打勻。
煎法請參考「深夜食堂」第一集最後兩分鐘左右!!

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

海綿蛋糕

成功做出第一個海綿蛋糕之後,漸漸抓到訣竅,例如打蛋白的時候要盡量讓空氣進入,才能幫助蛋白順利發泡。
在家裡找現成的材料,發現了一包老公之前買回來的杏仁片,於是決定再做一個不一樣的海綿蛋糕。

注意事項:
1.使用電鍋量杯測量所有材料的份量。
2.不加任何泡打粉、蓬鬆劑,可避免誤食到塑化劑或任何不肖添加劑。
3.完全要靠打發蛋白讓蛋糕蓬鬆,若有電動攪拌器最好,若無,請準備好「臂力」。

材料:
1. 蛋六顆
2. 低筋麵粉兩杯(電鍋那種米量杯,以下材料皆以此量杯測量),麵粉先過篩,待會會比較容易拌勻。
3. 細砂糖一杯、鹽少許
4. 牛奶(或水)量杯刻度五
5. 沙拉油(或其他液態食用油)量杯刻度五
6. 杏仁片一杯

這是材料
這是材料

作法:分成蛋黃鍋和蛋白鍋
蛋白鍋vs.蛋黃鍋
蛋白鍋vs.蛋黃鍋
蛋黃鍋
1. 將三分之一杯的糖倒入蛋黃鍋,攪拌均勻。
2. 再將牛奶、油倒入蛋黃鍋中攪拌。
3. 過篩過的麵粉加入蛋黃鍋中均勻攪拌。
蛋黃麵糊鍋
蛋黃麵糊鍋

蛋白鍋
1. 將蛋白打發,打到呈白色液狀
2. 將剩下的三分之二杯糖加入蛋白鍋
3. 使勁地打(若用手打,大約要花上十幾二十分鐘的時間),直到蛋白呈現幕絲狀,用湯匙沾一些然後將湯匙舉起不會流下來,就跟洗臉或頭髮使用的幕絲一樣(這個步驟很重要,成不成功完全靠蛋白有沒有徹底打發)。
蛋白幕絲鍋
蛋白幕絲鍋

打發蛋白鍋和蛋黃麵糊鍋開始混和
1. 將打發的蛋白倒一半至蛋黃麵糊鍋中攪拌
2. 再將蛋黃麵糊鍋倒回剩下一半的打發蛋白中攪拌
黃白合體
黃白合體
蛋黃蛋白合而為一鍋
蛋黃蛋白合而為一鍋

兩鍋合為一體,就可以倒入烤模中,灑上杏仁片,放進事先預熱過的烤箱囉!(烤箱設定180度,上下火烤)
倒入烤模灑上杏仁片
倒入烤模灑上杏仁片

全程大約四十至五十分鐘,蛋糕出爐!
烤好了!
烤好了!

取出烤模後倒扣出來,放涼~
倒出來放涼~
倒出來放涼~

去煮咖啡吧^^

忘了介紹最重要的人物~小主廚
有他在一旁亂,讓蛋糕添加了更多幸福的味道!! 
小廚師
小廚師

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

家的味道(Part I)

那天,去幼兒園接女兒放學,沿途漫步在美術館綠園道上。
女兒第一句話就是問:「馬麻,今天晚餐吃什麼?」
我把菜色稍微說了一下,女兒很滿意的說:「YA都是我喜歡的菜!」
我問女兒,妳喜歡回家吃馬麻煮的晚飯嗎?
女兒說:「喜歡!」
我說:我也是耶!我記得小時候回家的路上,沿路飄著飯菜香,
我就會加快腳步想快點回到家,
一回到家打開門就聞到媽媽煮的美食味道~
那種感覺~真的好幸福唷!!
女兒說:「我也喜歡這種感覺」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雖然知道女兒其實偶爾也喜歡外食,這麼說只是附和我,讓我開心而已~
但是,
這種「家的味道」是一種深層、真實且歷久不衰的,會一直傳承、延續下去的
年紀越大越會不時跳出來讓你魂牽夢縈的
我想,這應該也是一種「家風」吧!

待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