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

芝麻蔥油餅


每每到Costco買一大包青蔥,總是會有三分之一來不及用完便發黃爛掉。
最好的方法就是趁新鮮時做成蔥油餅,然後冷凍起來,隨時都是方便好吃的點心。
-----------------
《芝麻蔥油餅》

材料:
1. 中筋麵粉 600g
2. 速發酵母1/2茶匙、鹽1/4茶匙、糖20g
3. 熱水300g、冷水80g
(這是用燙麵的方式處理,目的是讓麵皮比較柔軟,若是喜好較有嚼勁口感,可以用溫水或冷水)
4. 青蔥(3-6支都可以做,蔥多蔥少依各人喜好調整)
5. 鹽、胡椒、麻油、炒過的白芝麻

作法:
1. 先將青蔥洗淨瀝乾,然後切成蔥末(若不喜歡吃到蔥花口感,建議多剁一會兒,變成蔥末)


-----------------
2. 將材料1和材料2混和,加入材料3(先加進熱水,用筷子稍微攪拌,帶麵粉成大塊大塊狀,再慢慢加入冷水。)待麵團比較不燙之後,就可以用手開始搓揉,揉成一團不黏的麵團之後,移出盆外,在平台上揉麵五、六分鐘(若麵團太黏,可以適度加點麵粉,若麵團太乾,則適度加點水,一點一點添加,比較容易成功。)

-----------------
3. 麵團成形之後,表面撒點水保持濕潤,放進抹點油的盆中,蓋上濕布或濕的保鮮膜,發酵40分鐘。

-----------------
4. 將發酵至兩倍大的麵團移到抹上些許麵粉的平台上,手上也抓點麵粉,將麵團內的空氣壓出,然後再滾圓,將麵團先分成兩等分,然後再各自分成五等分(總共十個麵團)。每個麵團揉圓之後,再用桿麵棍將麵團桿成薄片。

-----------------
5. 包餡的順序如下:
     (1)先抓一小撮鹽撒在麵皮上
     (2)再撒一點胡椒
     (3)用手或桿麵棍將鹽和胡椒壓進麵皮裡
     (4)在麵皮上抹上一大匙麻油
     (5)撒上蔥花

-----------------
6. 將麵皮從一端像捲煙捲般捲至另一端

-----------------
7. 再將麵捲從一端捲成蝸牛殼狀



-----------------
8. 蝸牛狀的麵團靜置5分鐘入味,即可桿平,最後撒上一些炒過的白芝麻,稍微將芝麻壓進麵皮中,放入鍋中用少許油煎至兩面金黃。

蝸牛狀的麵團可以放入塑膠袋中桿平,然後放進冷凍庫保存。

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

老麵芋頭饅頭

家裡的中筋麵粉用罄,昨天下午網路訂購的中麵今天中午收到,整個下午便開始饅頭工場的工作。把作法寫下來,有興趣的人兒可以在家試試看喔!

[芋頭饅頭]

材料:
老麵約100g
中筋麵粉350g
芋頭蒸熟切絲約180g(大顆的芋頭約三分之一的份量)
牛奶200ml、砂糖40g、橄欖油25g、鹽少許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老麵製作方法:中筋麵粉60g、水40g、速發酵母1/2茶匙、鹽一點點。揉成光滑麵團,放進盆中,用保鮮膜蓋住,室溫發酵6小時,或直接放進冰箱冷藏,隔天拿出來用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作法:
1. 將所有材料放進盆中搓揉10分鐘左右,揉成光滑不黏手的麵團,將麵團放在盆中,表面灑點水,蓋上保鮮膜,發酵1.5小時。
2. 發酵好的麵團移至灑上中筋麵粉的平檯上,再抓點中筋麵粉當手粉將麵團重新滾圓,然後再用桿麵棍將麵團桿成長方形薄片,再慢慢捲成一個長條。
3. 用菜刀將長條麵團切成12等分,麵團上在灑點水,蓋上保鮮膜,再發酵50分鐘。
4. 放進蒸籠蒸15分鐘即可(時間到關火,但先將鍋蓋半開,讓饅頭慢慢降溫,不要一次降溫太快,饅頭會回縮)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做好了12顆饅頭,打算帶回台北給老爸爸嚐嚐,希望可以喚起他老人家的食慾。

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

香芋蔥煎餅


九月開始是芋頭的產節,芋頭料理則是我們家郭老師的最愛。
家裡還有幾根蔥,買顆新鮮的芋頭,就可以來做芋頭蔥油餅了!

材料:
1. 芋頭半顆
2. 青蔥三支
3. 中筋麵粉300g
4. 麻油3大匙
5. 鹽1茶匙
6. 胡椒粉少許

作法:
1. 先將芋頭蒸熟,然後壓碎。

2. 準備150 c.c.的熱水,中筋麵粉與麻油放入盆中,用熱水沖,筷子攪拌一下。

3. 再倒入50 c.c.的冷水和1茶匙的鹽,開始用手揉麵,揉至光滑不黏手的麵團(大約五分鐘),蓋上微濕保鮮膜休息30分鐘。
4. 青蔥切末備用

5. 將休息好的麵團切成四等分,揉圓

6. 用桿麵棍將麵團桿平,然後將四分之一的芋頭餡和蔥末包入麵團中。


7. 放兩大匙油起油鍋,將包餡的麵團桿成薄餅放入油鍋,小火煎,煎至「恰恰」即可。


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

外酥脆內軟Q的歐式麵包


材料:
1.高筋麵粉250g
2.全麥麵粉50g
3.橄欖油20g
4.鹽0.5-1小匙(視個人口味決定)
5.速發酵母粉1茶匙
6.蜂蜜2-3大匙(視個人口味決定)
7.蔓越莓乾3大匙、堅果少許(或是替換成任何果乾、芝麻、亞麻仁籽或不加皆可)
作法:
1.先將蜂蜜加上約100 c.c.冷水攪拌至溶解
2.堅果拍碎
3.將材料1、2、3、4、5混和另加入冷水100 c.c.,以及已經溶解的100 c.c.蜂蜜水,然後用手搓揉、甩打成不黏手的麵團(用麵包機揉麵大約15分鐘,手工揉麵則需要多個十分多鐘!)

4.將麵團加入蔓越莓及果乾(或芝麻、亞麻仁籽亦或不加)
5.麵團上噴點水,然後用保鮮膜蓋住,發酵2小時


6.用手將發酵完成之麵團內的空氣擠出,然後再滾圓麵團,蓋上有點水分的保鮮膜休息15分鐘

7.將麵團整形(可以整成圓形、橢圓形、長條形,端視烤箱可以容納什麼樣的形狀與份量)
8.在烤盤上鋪上烘焙紙,將麵團放上,再蓋上有點水分的保鮮膜,做第二次發酵1小時

9.發酵完成後,將菜刀抹油在麵團上劃幾道刀痕或用食物剪刀剪開(千萬不要猶豫!Just cut it !)

10.麵團灑上一些全麥麵粉,表面灑點水分,放進預熱200度的烤箱,烘烤20-25分鐘左右(端視家中烤箱的火力而定)

PS。要烤出外酥脆內軟Q的秘訣在於:記得放一小碗熱水在烤箱中,這樣可以製造出水蒸氣烘烤的效果。
當然啦~如果你們家有水蒸氣烤箱的話,就可以省略啦!

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

蛤蜊虱目魚肚粥

這個粥在煮之前,我在腦中來來回回想著,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粥有著濃郁的蛤蜊和虱目魚的鮮甜味。
於是,我決定把食材都分開處理,等於是先利用食材煮出高湯,再讓飯吸收這些鮮甜味道。果然,這個粥讓挑嘴的小孩快速吃完一餐。
  • 主要食材:
  1. 蛤蜊
  2. 無刺虱目魚肚
  3. 高麗菜
  • 配料:
  1. 烹大師
  2. 魚醬油
  • 作法:
  1. 虱目魚肚加入薑片、魚醬油,電鍋清蒸20分鐘。
  2. 蛤蜊吐沙洗淨後以滾水煮湯。
  3. 另煮半鍋水,放入高麗菜絲、烹大師、鹽調味,加入熟飯。
  4. 再將蒸好的虱目魚肚醬汁以及蛤蜊湯倒入稀飯中,待稀飯慢慢吸收湯汁。
  5. 最後再將虱目魚肚和蛤蜊放入,起鍋。

台南小孩的吃法,就是要加上肉鬆、香鬆之類的…

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

味道。道味

我必須承認我是個愛吃鬼!
無論是需要
慰藉受創心靈、
撫平不安情緒、
激勵萎靡士氣,
或是
犒賞豐功偉業、
獎勵績效達成、
慶祝小小確幸,

不管是三五好友、
家族團體,
或是親密家人、
甚至獨自一人,

吃,
絕對是最好的方式,也是一定要的儀式。
不一定要外食,
為自己煮一鍋自己愛的也可以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最近看了兩本好書,都跟「吃」有關。

一本是美國美食評論家Ruth Reichl所著的《天生嫩骨:餐桌邊的成長記事》
〈Tender At The Bone: Growing up at the Table〉
另一本則是瞿筱葳所著的《留味行》

兩本書都跟「吃」有關,但都不是食譜書。

所有電影、連續劇都會有「吃」的情節出現,
而且出現的次數頻繁。
但是,卻很少有人將所吃的食物說清楚的。故事圍繞在「食物」,但食物卻往往是跑龍套的小小配角。

Ruth Reich在《天生嫩骨》中將她從小的成長歷程娓娓道來,
作者對自己母親的矛盾情愫,
從小努力想博得母親的認同,
卻又非常不屑母親的價值觀。
她認為母親的廚藝糟透了!母親所做的食物是「毒藥」,
總是害別人腹瀉、中毒,
但母親卻無可救藥的自以為是美食家。

Ruth Reich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真正的料理高手,
讓她學會透過美食料理來擄獲人心。

這本書最吸引我的部份並非書中每一章節結束前的佳餚食譜,
真正引領我想一探故事究竟的,其實是作者探討與母親之間的關係。
作者甚至在近年還出了一本書,書名:Not Being My Mother 
這種愛恨糾葛的情愫,相信也是我這一生重要的課題之一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我更愛的是去年年底出版的《留味行》
作者瞿筱葳,父親是知名學者瞿海源教授。

瞿筱葳從小由奶奶一手帶大,
奶奶過世之前,
她和奶奶正處在鬧彆扭快和好卻還沒有完全和好的時期,
奶奶過世之後,
瞿筱葳完全無法面對沒有奶奶的老屋,
些許的懊悔讓她無法坦然面對奶奶的逝去。
看著爸爸曾經幫奶奶做的口述歷史小書,
瞿筱葳決定走一趟奶奶當年的流亡路線。
找尋奶奶做菜的味道,找尋奶奶當年的足跡。
走完這趟旅程,也走完和奶奶的和解過程。 

這本書帶給我非常深刻的感動,讓我想起我的外婆,也讓我有了更大動力想要趁現在和母親重新好好相處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這兩本書透過《味道》道出心中的回憶滋味。好書,與大家一同品味。 


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

家的味道(PART II)

最近,三不五時會聽到友人說:「妳時間很多喔?搞那麼多菜色~」
聽到這句話時,我的內心五味雜陳~
或許,半年前的我,也是這麼告訴我自己的:「我哪有那個閒工夫去搞廚房裡的事...」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(這是分隔線....學馬克的^^)

「爸爸回家吃晚餐」這句口號忽然在我的腦海中迴盪著。
我在想,這年頭若政府再八股一點,
是不是應該會推出「媽媽回家煮晚餐」的口號?
還是務實一點,推廣「家人一起吃晚餐」?

現代人的忙碌真的令人同情
現代人的忙碌也真的令人覺得可悲。

李宗盛和張艾嘉都唱過的「忙與盲」這首歌道出了許多現代人的心聲。
換成現代人的語言就是「瞎忙」。 。。
為了這個家,所以我努力工作賺錢,
我努力工作賺錢,是為了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。 

但,認真想想,「更好的生活」究竟是什麼?

有一位在小學任教,同時也在研究所修讀博士學位的男性友人,
曾經半開玩笑地說道:「我們家小孩從滿月開始便全程OEM外包」
週一到週日都交給褓姆照顧,夫妻倆有空時,就去看看小孩。
偶爾,褓姆也會把小孩帶來給父母看一看。
友人認為這樣的安排才能讓他和太太喘一口氣,
能夠做好工作、顧好學業。

在工商時代、雙薪家庭的社會中,多數的人應該都同意也傾向做這樣的安排。
「將嬰幼兒的照顧工作全程外包」
接著,又是同樣的模式...
「上學進學校,下課進安親班,放假進才藝班,全程外人控管」。。。

這真是「更好的生活」嗎?

我不知道,我還在摸索,
但我想用我的方式來讓家人的生活更好。。。